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者观点 > 正文
张强、肖月:高校共青团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

张强 肖月

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: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。”思政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关键课程,发挥着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功能,是立德树人的第一课堂;高校共青团聚焦于思想引领主责主业,发挥着与青年紧密联系的优势,成为引领校园精神文化生活、培育学生实践能力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,是对第一课堂的空间延伸和补充。在新发展阶段,高校共青团与思政课协同育人、“双向奔赴”,提升第一课堂的“实践化”与第二课堂的“理论化”,成为贯彻落实“三全育人”、实现思政课“八个相统一”的必由之路。

共青团嵌入思政课,提升第一课堂的育人空间

马克思指出,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。思政课首先以课程教育为核心,是以政治性、学理性为基础的,而真正实现思政课的入脑入心,还要结合广大青年特点和日常生活。共青团嵌入思政课,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共青团的社会实践、学生社团、学生活动、青年模范等资源优势,为思政课开辟更广阔的育人空间。首先,共青团因其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,成为大学生课外生活的主要活动场域。共青团开展的“三下乡”“挑战杯”等社会实践,深受大学生喜爱。将这些实践案例与思政课理论相结合,能够提升理论教学的亲和力,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。其次,共青团丰富的学生活动,激发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。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、了解思政课的积极性,在实践中促进思政课理论话语向青年话语体系转变。例如近年来湖北省多所高校开展的“百生讲坛”活动,通过“学生讲、学生听”的形式,用青年的语言讲出伟大时代。同时,将这些内容引入思政课教学中,更能促进政治理论的青春化,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强化理论学习,实现思政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。最后,共青团开展的评优评先活动激发学生进步,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且有效的教学素材。共青团从学生中发掘艰苦奋斗、科技创新、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先进典型,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,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。“身边人”“身边事”作为教学素材融入价值观、理想信念、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教学中,有更强的示范性和操作性,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,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。

思政课武装共青团,强化第二课堂的思想引领

“理论只要说服人,就能掌握群众;而理论只要彻底,就能说服人”,思政课与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实质就是用理论掌握青年,让青年真正地认同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及党的创新理论。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,应当在巩固第二课堂优势的基础上,主动联结、吸纳思想政治理论课,锚定思想引领的新载体。

建立思政课与共青团双向反馈机制。发挥思政课指引性作用,将思政课的学习纳入学生组织的日常管理和考核。同时,收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,反馈给思政课教师,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参考依据,开辟更广阔的渠道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与价值观的教育,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。加强社会实践全周期管理,将共青团的社会实践品牌打造成动态化的思政课。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,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、认识国情、深入群众、学习群众,一定要在马克思主义与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下设计、执行、评估社会实践项目,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,让学生真正懂得为什么要实践、实践为了谁、怎么做好实践、未来如何优化实践,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。

共青团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

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材施教,推进共青团与思政课协同育人,在统筹营造校园思政环境的基础上,进行分类指导,才能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效结合。

以点带面,分层进行“思政辐射”。巧借思政资源,分层引进“课堂”。由于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途径,大思政教育资源利用率有限,育人效果甚微,丰富的思政资源如若适时引进“课堂”,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针对共青团下挂组织如青马班、研习社、理论宣讲团或学生党员干部等学习意愿较强、思想觉悟较高群体,重点强化理论武装。邀请知名专家学者、理论宣讲团进行专业培训、教学指导,提升其理论素养、宣讲能力;针对团员或群众大学生,可根据思政课主题,主动吸纳行业领军人物、先进模范、知名校友走上讲台分享经历,给予学生直观性、形象性、生动性的情感体验。例如在讲述“工匠精神”时,邀请当地的“大国工匠”讲述自身坚守初心、匠心筑梦的动人故事,用真实、生动的案例打动学生,引起学生共鸣。

融入社会,深入开展“思政实践”。加强学校、政府、企业的沟通合作,共建实践基地。将“思政小课堂”同“社会大课堂”进行深度融合,带领学生深入基层,开展暑期社会实践、研学调查、志愿服务,引导学生在“社会大课堂”中了解党情、国情、民情。同时,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“带回课堂”,用实践促进思政课入脑入心,形成校内校外、理论实践全方位育人,推动思政教育守正创新。

多轮驱动,着力打造“思政品牌”。结合专业特色,做到守正创新。通过落实不同专业的思政教育教学,让学生学有所获、业有所成,将个人专业技能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之中,为人民服务。依托专业优势,提升理论水平。以马听说你喜欢我为中心,在校内举办理论知识竞赛、“百生讲坛”系列宣讲比赛、国学达人挑战赛、马克思主义经典诵读和中华道德经典诵读等思政主题比赛,提炼优秀作品,反复打磨,作为思政课堂的“活”教材和思政课成果的“活”招牌,完成从“引进来”的单向输入到“走出去”的双向流动的重大转变。利用互联网技术,强化宣传阵地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加速更迭,新媒体传播日趋多元化、便捷化、实效化、精准化,信息随处可见,媒体无人不用。对此,高校要突破传统线下教育的藩篱,借互联网的“东风”,牢牢掌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。一方面,在学校官方网站、公众号增加“思政天地”“红色讲堂”等思政宣传板块,加强活动的宣传力度和广度;另一方面,通过微信推文、抖音短视频、微博、B站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将“生动鲜活的思政课”传递到青年群体中。

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对青年寄予厚望,并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,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,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,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、青年工作的热心人、青年群众的引路人。因此,高校共青团与思政课必将协同并举,用真理赢得青年之心,用实践激励青年之行,在学思践悟中完成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伟大使命。

相关链接:高校共青团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-中国社会科学网 (cssn.cn)

http://www.cssn.cn/mkszy/mkszy_zdtj/202306/t20230625_5659366.shtml

( 发布日期:2023-06-27 16:40 )